哥特式网名(哥特式网名男生)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起名 发布时间:2023-08-02编辑:来源:www.ss230.com阅读数: 手机阅读

哥特式网名

文/严肃黑糖

前几天写过一篇关于田小姐”贵族“论的文章,看到好多网友在下边吐槽田小姐的“哈利波特”式建筑。

建筑是凝固的音乐,是一种风格的化石。

但是对于“建筑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”这件事,我们中国人的理解可能并没有那么深刻。

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多使用木材,在战争中损坏较严重,最有名的就是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的故事,所以很多古代的建筑只能通过书本记载来脑补,很难留下形象生动的印象。

而欧洲建筑,尤其是教堂、贵族城堡,多用石材,易于保存,这也就成为了解欧洲文化和历史的一个很好的窗口。

什么是“哥特式”建筑

首先,那个在电影《哈利波特》里出现过的建筑,不叫“哈利波特式“建筑,它自己有个名,叫做“哥特式”建筑。

而且“哥特式”建筑也不是英国人发明的,而是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,持续到16世纪,后被法国的巴洛克式建筑取代。

当时也不叫“哥特式”,而是叫“法国式建筑”。

至于“哥特式”这个名字是在文艺复兴后期才开始出现的,这个词是从哥特语(日耳曼部落)中而来。

“哥特”是生活在罗马帝国东北部的一个“日耳曼”部落,在公元4、5世纪的时候和罗马纠纷不断,并且在410年时攻克了罗马,在城内大肆掠夺,把罗马人吓个不轻。

从那以后,“哥特”便有了“掠夺、野蛮”的含义。

所以“哥特式”建筑这个名字其实带有一点点的贬义。

“哥特式”建筑的由来

按照建筑风格的演变,“古罗马”建筑是欧洲所有建筑的祖先。

公元5世纪,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候,欧洲各国还处于蛮荒时代,只有些石头、稻草房,完全谈不上什么建筑。到了8世纪,欧洲出现了第一位猛人:查理曼大帝。

查理曼统一了西欧大部分地区,建立了法兰克王国,把地中海古希腊、古罗马文明推广到了莱茵河一带,欧洲才开始“有文化”。

公元9世纪法兰克王国分裂成了三部分,西部就是日后的法国的雏形,中部是日后的意大利,而东部是日后德国或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形。

接受了一些文化教育的欧州各民族,此时终于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艺术了,于是,“古罗马”建筑的儿子--“罗马式“建筑诞生了。

“罗马式”建筑吸收和发展了“古罗马”建筑的建筑功能和技巧,比如拱券结构(具体可自行百度)。

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、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就是这类建筑的典型。

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王权的加强,到了公元12世纪,“罗马式”建筑又诞下了下一代——“哥特式”建筑。

从外观上看,“哥特式”建筑就好像给“罗马式”建筑增了个高、瘦了个身:原来粗矮的石柱变得细长,圆顶变成了尖顶,半圆形拱门变成了尖顶拱门。

变形后的哥特式建筑就好像要飞起来一样,远远望去,一个个尖顶直指苍穹......地球已经容不下“哥特式”建筑了!

意大利米兰大教堂、德国科隆大教堂、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、法国巴黎圣母院等都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之作。

显然,那个年代的欧洲还不流行减肥,那么好好的厚重敦实的建筑为什么会被拉长呢?

哥特式网名男生

这种建筑风格的演变,恰好反映了欧洲人不同时期的宗教理念。

建筑背后的精神

自从公元392年,罗马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以来,基督教文化一直是欧洲文化的核心,而在教徒们看来,教堂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神圣空间,是神在人间的居所,所以对于欧洲的基督教国家来说,教堂无疑是一个最高建筑水平的代表。

公元8-11世纪,欧洲在维京海盗的频繁侵扰下苦不堪言,经济水平的低下,世俗世界的苦难,使信徒们只能从宗教信仰那里获得一点安慰。

“罗马式”教堂虽然简朴,但是整个造型透露出的神秘、严肃感,会给人一种凝重、安宁的感觉,很好的慰籍了无数寻求安抚的灵魂。

进入12世纪,随着维京海盗的离开,封建王权的加强,“政教合一”的呼声越来越高,此时出现的哥特式建筑,那高耸入云、给人无限崇敬感的尖顶,高挑的、象征着天国无限升腾的景象,高大壮观、神秘、哀怨,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的空间感,不正是文艺复兴前欧洲人内心无限奔腾、翻滚着的渴望挣脱束缚的精神的直观体现吗?

虽然在在自诩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衣钵的意大利人眼里,“哥特式”建筑既野蛮又充满恶趣味!

“哥特式”建筑的复兴

进入16世纪,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光芒照耀了整个欧洲,“哥特式”建筑也很快被更能体现全盛时期的法国精神的"巴洛克式"建筑取代。

巴洛克式建筑那种精美、奢华、追求自由、动态和强烈色彩感的建筑风格与“哥特式”建筑形成强烈对比。凡尔赛宫就是“巴洛克”建筑的代表。

16、17世纪,模仿法国、模仿凡尔赛宫成了整个欧洲的时尚,但是进入18世纪,随着英国和德国的经济、军事实力的发展,以及由此催生而出的民族精神的迸发,以英国和德国为核心的“哥特复兴运动“开始兴起。

这是一场带有强烈民族情感的复兴运动,日耳曼民族的文化意识苏醒了,英国和德国把“哥特式”建筑当作一种自我认同,不断的再评价、赞美、改造、新建。

那个“哈利波特”式的建筑大概就是建于这个时期。

为什么英国和德国人对哥特式建筑情有独钟?

这可能和两国自然气候有点关系。

英国和德国北部自古都是森林茂盛、雾霭浓厚,在这种气氛下,任何东西的形状都会缺乏一种明快感, 自然是灰暗忧郁的,风景是单调荒凉的。

那种无依无靠的孤独和哀郁很容易郁结于心,形成一种无法用理性调和的神秘、怪异之感,而这种感觉和“哥特式”建筑传递出的气氛不谋而合。

相信英国和德国人在初次看到哥特式建筑的时候,一定会像见到知己一样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
哥特式的英国艺术

英国人更进一步,他们不满足于建筑上的“哥特化”,还发展出了“哥特式”的小说。

“哥特式”小说,就是恐怖、神秘小说的鼻祖。

故事的舞台是哥特式阴森恐怖的古堡或大宅,神秘的房间、复杂的人际关系、超自然的幽灵的存在、各种奇异、神秘的现象,恐惧的迫近、理性的坍塌、无处可逃的压抑.....恐怖在英国通过“哥特式”小说变成了一种娱乐。

从霍勒斯·沃波尔的《奥特朗图堡》开始,“哥特式”小说就逐渐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流,其中,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大概是简.奥斯汀的《诺桑觉寺》,而玛丽.雪莱的科学怪人《弗兰肯斯坦》大概是这一类型的巅峰。

“哥特式”的小说风格演变到了近代,从《福尔摩斯》到当代的英剧,那种不可描述的神秘、阴郁之感始终萦绕在英国的文艺作品里。以至于提到“哥特式”,人们很自然的就和英国、德国联系到一起,竟然完全忘了他的老家——法国。

的确,法国那曲线流畅的大地,实在很难让人与“哥特式”联系在一起,还是巴洛克和洛可可更适合他们。

而从被砍头的安妮.博林(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)开始,英国人对幽灵、恐怖、废墟的热情就一直有增无减,英国人一边嘲讽相信幽灵的自己,一边又深信它的存在,这种“哥特”式的精神已经深入骨髓!

上一篇海南最名贵的20种水果(海南最贵的水果排行榜)

下一篇沙雕奇葩逗比队名(沙雕奇葩逗比队名字)

起名本月排行

起名精选